雛妓,是2015一部探討愛情倫理,社會議題的香港電影。
片名跟內容在目前看起來算是有點震撼的。
主要演員就兩個,一個是女主角蔡卓妍(Sara何玉玲)
另一個是男主角任達華(飾演教育部的官員甘浩賢)
蔡卓妍在部電影中大膽的演出完全擺脫過去清純、可愛、俏皮的形象。
任達華雖然也算是主角,但演出其實就是中規中矩並不亮眼。
導演是邱禮濤,也拍了不少電影,出道以人肉叉燒包和陰陽路為代表作。
後來也陸續拍了一些探討社會議題、文化的電影,不算大導演,但也小有名氣。
而監製則是近年來我認為最佳搞笑演員杜汶澤。
根據《電影檢查條例》,本片列為只准18歲或以上人士觀看。
但如果你也可能跟我想的一樣。
必須先說一下,這部電影並沒有露點,不要太期待。
她在想,那個男人究竟覺得自己這樣是無聊還是偉大呢?
接著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...
何玉玲躲雨的時候日記本掉在了地上
下一幕到了她招待所,要揭穿官商勾結內幕的現在。
過去到現在的完美接合,在回頭敘述經歷過的一切,
從認識有婦之夫的教育部官員甘浩賢的故事說起,
出賣自己的靈魂與肉體,換取自己的教育權利和過活的財力。
回到現在的時空,出國散心旅行的她,遇見泰國雛妓Dok-My。
她認為她看見的是過去的自己,盡全力的想將她拉出火坑。
然後最後她回去泰國的時候,再也找不到Dok-My。
我想起了侯文詠短篇小說裡面的一個故事,
大致上也是在講主角希望能將酒店女拉出來,
最後自己卻體悟到
「我以為我將她了救出來,其實我救的人只是我自己。」
如同片名,電影想探討的應該是雛妓的社會議題。
然而我覺得整部對雛妓的探討並不深刻,
不管是Dok-My還是Sara,這是有點可惜的。
在Sara自己的故事中,愛情反而才是重點,
從遇見甘之後,雖然也是賣身,但卻與很多人的情況不同,
所以在引出雛妓的問題時並沒有辦法,
讓我得到更多的、更深刻的、或是更震撼的體會。
但這也是這部電影一個自身獨特的故事。
就像吵完一架之後,Sara自己所說的。
「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地步,我不在是賣,他也不在是買。」
「只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」
至於Dok-My的地方,
其實有個橋段我不清楚導演是不是故意的。
Sara說不要Dok-My幫她做特殊服務,
只要說她的故事就好,還拿出攝影機(?!)
誰會想要被攝影機拍阿..
究竟導演是想表達說Sara付錢強迫Dok-My給她拍攝故事,
一樣是一種讓雛妓『賣身』的行為,與其他人並無兩樣。
還是只是單純想演出Sara的正義和記者精神。
當然,其實上面兩點說起來也並沒有衝突。
Sara與甘浩賢的故事,兩人從相識,
到肉體與利益交換,相愛,爭吵,分離,最後的相見。
甘浩賢選擇了他認為對她最好的選擇,
Sara直到最後才明白自己是被愛著人。
在接近片尾的部分,也有Sara母親病危,
Sara回去看母親最後一面的片段。
這個片段其實是一個相信必然會存在的情節,
這種類型的電影,幾乎都會這樣的一的部分,
是一個主角成長的象徵,
不管這其中代表的原諒、是接受。
(當然我說的並不是繼父,是母親。)
電影的劇情其實,並不是很特別,
人物描述其實還滿細膩,畫面與剪接也很不錯,
我會覺得不足夠讓人印象深刻,格局也不夠大。
覺得好像還不錯,但是還是差了甚麼(其實差了滿多甚麼)
當然還有一點小BUG,譬如甘浩賢身為高官還有家室,
幫一個小女孩爭取上課,還常常找她上床吃飯!
這根本超級顯眼阿,新聞還不馬上爆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