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絕地救援》(The Martian,中國大陸譯《火星救援》,香港譯《火星任務》)
是一部2015年美國科幻片,改編自安迪·威爾的小說《火星任務》。
由麥特·戴蒙主演,因為戲份與重要度相較於其他人太多,故不一一列出。
拍攝開始於2014年11月,主要取景地位於中國大陸和布達佩斯,歷時約70天左右。
小說發行時,作者有受邀至林頓·詹森太空中心和噴氣推進實驗室(JPL)參觀。
而此部電影也有受到NASA的協助,請教與諮詢了NASA許多相關的事項。
其實我最近會看這部電影,也算是間接受到NASA影響,
畢竟當初這部電影上映時,廣告可是打的很兇,而且一臉就是想拿獎,
不過我對於科幻片比較無感,所以當時了解興致。
(當然,看完後發現這部科幻片完全跟我想的不一樣)
事由乃是前陣子JPL的嚴正博士回到清華大學演講,
嚴正博士是NASA好奇號駕駛者,也是一個非常幽默風趣的人。
因為小弟的女友對NASA很有興趣,剛好也在自己學校內,
所以她有去聽演講,演講的時候嚴正提到很多次關於絕地救援,
似乎都是在說明跟討論裡面的事情的合理性。
總之,女友聽完後就回來說很想看絕地救援。
在外太空,甚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。
無論是死 - 或是生。
這是我對這部電影的一點點小見解。
劇情開頭描述在火星執行任務的一行人遇到沙塵暴,
全體撤退的時候,馬克(麥特·戴蒙飾演)的生命跡象儀被自己的天線刺穿,
與隊友們失去聯繫,所以他收不到無線電,而且隊友查看訊號以為他已經掛了。
想不到沙塵暴過後馬克醒來了,發現自己被遺留在這個孤獨星球上,
零件刺穿他的身體而血液流出來剛好堵住衣服破洞,就這樣僥倖的沒有因為缺氧而死。
一個人?要怎麼活下去?
馬克回到居住艙清理傷口,不過我實在超級驚訝,
怎麼會有人他媽的想用釘書針來釘住傷口!!!
清理完後的馬克開始很理性的開始記錄生活,錄製影片,
解釋自己怎麼會活了下來,在太空中有可能怎麼樣的死去,
距離下一次的火星任務還有四年,而所剩的物資還剩下多少。
這邊很清醒說明自己的情況還有理性分析自己死定了,
是非常的孤獨難過的,但總是以很幽默的方式面對,
馬克在整部電影(幾乎)都是這樣的一個人,樂觀不放棄。
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非常讓我喜好的一個特點。
馬克是太空人與植物學家,意外發現糧食中有馬鈴薯,
就利用了他的專長開始種植馬鈴薯,讓自己不至於餓死。
當然一切並沒有這麼順利,接著就是一路高潮起伏的精彩故事,
除了馬克的生活以外,地球上的人、返程的夥伴們,
每個人之間的互動也讓整個故事充滿張力又感人。
馬克雖然聰明又理性,但在外太空的生活並沒有因為他這樣而變得輕鬆,
他依然是被太空生活與無法捉摸壓著打,孤寂的、艱難的卻樂觀努力度過每一天。
很寫實,很多難過的點,它不是一昧往壞的方向或是好的方向發展,
整個電影情節在希望跟絕望之間取得一個很微妙的平衡,
故事描述人性與情感,還有馬克的生活,
但沒有離開過在外太空的場景,一直都是科幻片,
而對於太空科幻的部分也沒明顯問題。(當然要找bug也是有)
整部電影內容非常扎實,馬克的態度跟對話都相當幽默,
而這樣的幽默感則與他的孤獨感強烈地映襯著,讓人想哭又想笑。
其外故事流暢度和細節的處理也很棒,讓人很融入在裡面。
夥伴們決定去接的他那一段跟準備接他的時候其實我都看到哭了。
關於這部電影,很多人戲說就是《星際效應》番外篇,
還是曼恩博士第二次被困在外太空,難怪發瘋了,
原來曼恩博士早就在火星待過,怪不得負責領導大家。
總之就是還滿巧滿有趣的。
不過兩部電影雖然都算是外太空科幻片,都很好看,
可是要表達的事情與表達方式、說故事方法都相差甚遠。
《火星救援》並沒有牽扯到太多深奧的物理事件,尤其是關於時間的,
像是星際效應提到的蟲洞、時間膨脹、事件視界這些都沒有,
其實不用動太多腦,是很適合普羅大眾的電影(包含那些不想動腦的人)。
馬克開始與NASA連絡上之後,對話都還滿好笑的。
像是「Are you fuckin kidding me?」那邊,
因為同一句話不同語氣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,但透過文字無法瞭解語氣。
還有felcher這個單字應該也因為這部電影造成很多人去搜尋XD
這部電影真的遠比我預期的還有精彩,
我想我會這麼認同這部電影,
很大很大的原因是因為...其實我一開始很不看好它。
(不過看到隊友Kate Mara的時候我會一直很出戲就是了,
因為她會一直讓我想到她在《紙牌屋》飾演的記者形象哈哈)
(還有中國也有參一咖喔!看來出資不少?!)
(補充,經網友提醒,中國這邊是小說就有的劇情。)
總之是部很棒的電影,有科幻有劇情有搞笑,也很勵志。
麥特戴蒙也是個很好的演員,之前發的天才雷普利也是他主演的劇情片。
到外太空,一定要有著會死的覺悟,
而不管情況多麼惡劣困難,也要提起勇氣努力活下去。
留言列表